最后是旱灾:
景泰元年(公元1450年)畿辅、山东、河南旱。二年,陕西府四、卫九旱。三年,江西旱。四年,南北畿、河南及湖广府三,数月不雨。五年,山东、河南旱。六年,南畿及山东、山西、河南、陕西、江西、湖广府三十三、州卫十五皆旱。七年,湖广、浙江及南畿、江西、山西府十七旱。
天顺元年(公元1457年)夏,两京不雨,杭州、宁波、金华、均州亦旱。三年,南北畿、浙江、湖广、江西、四川、广西、贵州旱。四年,济南、青州、登州、肇庆、桂林、甘肃诸府卫夏旱。五年,南畿府四、州一,及锦衣等卫连月旱,伤稼。七年,北畿旱。济南、青州、东昌、卫辉,自正月不雨至于四月。
成化三年(公元1467年),湖广、江西及南京十一卫旱。四年,两京春夏不雨。湖广、江西旱。六年,直隶、山东、河南、陕西、四川府县卫多旱。八年,京畿连月不雨,运河水涸,顺德、真定、武昌俱旱。九年,彰德、卫辉、平阳旱。
一系列天灾人祸,使流民现象愈演愈烈,他们走向何方?荆襄地区无疑是个很好的去处,这里面积广阔,长期以来不允许百姓迁入,因此存在许多没有开发的土地,流民在此能够开辟农田,养家糊口。起伏的山峦有利于躲避官府缉拿,保护财产;数省交接的位置,朝廷的统治势力不强,三个省的长官,你推我,我推你,互相踢皮球,管控的效率也低了。到朱见深同志刚刚坐上领导岗位时,这里已经有了几十万流民。